“上周五凌晨三点,毛里求斯账务共享中心2号楼整体断网。”陈默翻开案例库,“处理过程就写了两句话:''更换故障核心交换机,业务恢复''。你知道现场工程师是谁?处理过程有没有参考案例?下次遇到同样问题能不能复用经验?”

        张福全咽了口唾沫。

        他记得那个年轻的工程师,处理完故障后还得意地发朋友圈炫耀,说十五分钟就搞定了。

        “还有这个。”陈默点开一段视频,正是刘洋分享的闩锁优化案例,“同样的哈希分片方案,你2014年就做过,为什么没有沉淀成标准操作手册?这次案例复用还要靠别人提醒?”

        这个他当然记得,2年前他15升16答辩的时候默总就让他重点展示的这一块。

        “默总,我...”

        “现在你手下有两个五级部门,97人。只有11人提交了有效案例。宋彦雄的基础架构支持部,整个一季度只输出3个案例,其中2个还是运维日报的复制粘贴。”陈默持续输出。

        他按了一下投影仪遥控器,屏幕切换成张福全部门的组织架构图,“宋彦雄的基础架构支持部,老员工占比68%,平均司龄8.7年。秦健伟的网络支持部,35岁以下员工占比72%,但案例输出集中在3个新人身上。”

        张福全的指节都被自己捏得有些发白。

        他知道陈默说的是什么:老员工倚老卖老,新人没人带,整个部门陷入“老人不愿写,新人不会写”的死循环。

        “你知道现在罗马尼亚团队处理同类故障的平均时长是多少吗?”陈默调出全球运维数据看板,“二十七分钟。而你们作为技术源头部门,自己处理只要八分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