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上空的血色天平,早在开战之前便已倾斜。日本的三菱军工厂月产战机300架,而华夏所有航空工厂产量则为零。
至1938年夏,日军在华战机达800余架之多,而拼尽全力的华夏空军仅有217架老旧飞机。
更致命的是飞行员的断层,航校培养一名合格飞行员需两年时间,而战争头半年就牺牲了478名精英。
三次武汉大空战成为这种力量悬殊的惨烈注解。
4月29日裕仁诞辰,日军39架战机扑向武汉“献礼”。陈怀民在击落一架敌机后被五架日机围剿,油箱燃起大火。这位22岁的飞行员放弃跳伞,猛拉操纵杆撞向日机。两机在空中炸成火球坠入长江时,汉口街头观战的民众哭声震天。
此役虽击落日机21架,但华夏亦损失了12架战机,每架残骸都意味着一支名门血脉的断绝。
1938年8月,武汉的天空已成熔炉。苏联援华航空队的伊-16战斗机进驻孝感机场,但杯水车薪。7月12日,日军68架战机来袭,华夏空军仅能升空5架进行拦截。
1938年8月18日清晨,凄厉的防空警报再次撕裂武汉三镇的天空。日军第三航空战队45架新式舰载机从安庆机场起飞,直扑汉阳兵工厂。
“四十五架日军飞机,从安庆方向而来。”
塔台的喊声穿透了引擎的轰鸣声,陈瑞钿奔向他的伊-15战斗机,机身上漆着“波特兰飞鹰”的字样,那是华侨们凑钱买下的战鹰。机械师老王正拼命扳动螺旋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