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是一段录音。

        她点开播放。

        沙哑女声缓缓道:“我是1983届聋哑班班主任林素芬。当年我们班三十一个孩子,全都被拒考大学。领导说‘盲人写字看不见,聋人说话听不见,怎么答题?’后来有个学生发明了震动答题板,靠手感知提示音作答……结果试卷被判无效,说‘不符合标准化流程’。那天晚上,他跳楼了。今年清明,我去墓前告诉他:你现在的孩子们,能用手语高考了。”

        录音结束,房间里只剩呼吸声。

        她起身走到窗前,夜色深沉,远处教学楼仍有几盏灯亮着。那是阿阮带领学生调试新型触觉乐器的实验室;二楼舞蹈房,晓薇正在帮一名视障少年纠正姿势;地下录音棚,林哲正录制一组由心跳驱动的电子乐。

        她忽然明白,所谓成功,并非某天登上领奖台,而是无数个夜晚,有人仍在坚持做一件看似无用的事。

        一周后,学院举办开放日。数百名家长带着残障儿童前来参观。程砚秋亲自接待,带着孩子们触摸舞台地板的震动节点,讲解每一束灯光背后的意义。一个小女孩全程盯着他的嘴唇,忽然举起手:

        “叔叔,你能教我手语吗?妈妈说这样她就不用每次都问我别人说了什么。”

        他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慢慢打出第一个词:**相信**。

        女孩模仿着,歪歪扭扭地回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