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北海镇还对身体不好的人进行了救治,安排人给他们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通过看书听广播来充实生活。要知道清代跟明代不同,太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这个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识字,但也仅限于粗略的认识几个字,皇帝并不让其精通文墨。

        问题是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太低会给其心态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极大的自卑感和屈辱感,会让他们深深的认为自己就是低人一等,甚至连人都不是。

        从此之后,北海镇的这五十多个前太监过上了让他们难以想象的新生活,简直是脱胎换骨。最重要的是他们重新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而这比什么都重要。

        要知道太监这个群体的心理极为敏感,而且情绪变化极快,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北海镇这么对他们,所有人都对赵新感激涕零,甚至比那三百多早期的归化民对赵新还要忠心。于是他们纷纷将自己在京城的关系和盘托出,希望能为“赵王”所用。

        太监的关系网能有啥?就算之前当过养心殿奏事太监--天天给皇帝跑腿,看似风光的那种,可如今也是落坡的凤凰不如鸡。他们能提供的关系也只能是以前关系好的太监,以及曾经在宫里认下的徒弟和干儿子。

        不过问题又来了。太监由于经历了生理上的痛苦,又遭受心灵上的歧视和主人乃至上级无情地压迫和盘剥,是一个很孤苦的群体。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由此带来的就是极度自私,很难有什么真朋友。

        另外在太监群体内部有着像金字塔一般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制度,就跟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样;地位高的太监可以打压、欺负比自己地位低的太监,年龄大一点的老太监也会欺负比自己年轻没经验的小太监。即使小太监没有犯错,只要是看不顺眼,便会百般欺凌新人,甚至还会把人打死。

        所以事实就是,五十七个人当初在宫里人缘好、不遭人恨的还真没几个。

        即便如此,北海军情报局经过反复分析,最后还是从这些前太监们提供的名单里,选出了八个可以发展的对象,李秋澄就是其中之一。

        此人是之前提到的前造办处太监张音亮的徒弟,现任敬事房的副总管太监,正六品宫殿监。两人都是来自直隶河间,老家的村子就隔着一条子牙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