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用力掐灭烟头道:“借用屈原一句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半个多小时后,赵新见到了汪中。他一上来就笑着道:“容甫先生,什么事还让您大老远的跑一趟?”
汪中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了黑龙江城,结果又枯坐着等了赵新两个小时,不免有些急躁,心里一不痛快,说话也就不客气了。
“不敢。赵王军政统管,万事缠身,汪某此番不告而来,殿下不见也是应该。”
嗬?赵新一听话里有情绪啊,他笑着给汪中重新沏了杯茶,恭恭敬敬的端到对方面前。赵新之所以这样做,于公,汪中是北海镇小学的副校长;于私,他跟自己有半师之谊,知道汪中性格上的缺点,人还是不错的。
看到赵新的态度,汪中也知道刚才话说的有些过了,起身接过茶,这才道:“汪某知道殿下军务繁忙,可如今开科举之事已经刻不容缓,仓山公和瓯北公那里等着回信呢。”
赵新问道:“那您看是开乡试呢还是开府试?”
汪中道:“府试怕是来不及了,乡试可以。”
两人所说的府试是考秀才中的一关。清代的科举资格考试被称为“童试”,一共有三关,县试、府试、院试。如果只过了头两关,就只能叫童生;三关都过了才能升级到生员,也就是秀才;院试要是没过,好吧,一年多后回见,还有场科试等着呢。
满清治下的“童试”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县试连考五场。通过后到了四月就要进行府试,连考三场。到了院试就要由一省学政主持,考两场。之前说刘墉和焦循的师生关系,就是他在江苏学政任上主持院试,录取了后者。具体到乡试,虽然也是三年一次,不过因为一般是在八月举行,所以说时间来得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