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课补习,官办和民办书院还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发「膏火银」。

        膏火,原指灯油。自宋、元书院兴起,就成了学生补助的代名词。读书这回事,自然是要夜以继日的,当然也就没时间搞副业谋生。古人进学路漫漫其修远,若是没有这笔养士费的支撑,不知会让多少学子止步,更不用说家境贫寒的。

        不过膏火银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好的书院除了入学难,等进入书院还有优胜劣汰,每个月都要做排名。

        以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为例,除了诗课、经古课、策论课、举业课等八课外,又加设「内正课」和「外正课」;排名在前二十的「内正课」童生每月可得膏火银一两二钱,二十名外到四十名的是「外正课」,每月给膏火银六钱。

        林起宗以前也去过宁海州的书院听课补习,最好的时候曾拿过四钱的补助。然而童子试这种东西既要考才学,又要凭运气,时运不济任你写出花来也没用。更何况登州府的生员录取比例本来就低,八股文比他写的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后来他索性也不去了。

        回到北海镇的考前补习班这件事,第一次参加新科举的秀才和童生们无疑是幸运的,无论是汪中、段玉裁还是焦循那都是驰名江南乃至天下的经学大家,甚至刘台拱和洪亮吉也被于德利请回来上了两堂课。

        所以在林起宗看来,能得到这些人的亲身辅导,就是考不上以后当个经历讲给别人听也是脸上有光。不过很可惜的是,直到培训班结束,汪中给林童生所做文章的批语还是「狗屁不通」。

        话说赵新回到北海镇的第三天,一大早便来到了新建的考试院。到了地方下马车一看,只见诺大的空场上围着一圈两米高的灰瓦白墙,靠北的一侧并排立着两栋孤零零的三层楼房,虽然外观被刷的雪白,可样式就跟赵新小时候见过的筒子楼教学楼一模一样。

        在楼房的东侧,又建了一圈两米多高的红墙,目测占地有三四亩的样子。从外面望去,只能看见院子里屋脊上的灰瓦,也不知道里面是干嘛用的。除此之外,院墙下每隔五米还栽着一颗白皮松,总算还有点绿色。

        「老陈,你怎么把考试院搞成了这副吊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