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791年春天的翻浆期结束,炮弹厂、火炮工厂、引信工厂和总装厂的建设便破土动工,同时修筑的还有一条从伯力到这里的短途铁路和公路。
        四间工厂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全部建完,并安装好诸多设备,电力系统的人也配合着从钢铁厂的配套电厂拉出一根专用的供电线路,建设了一座配电站。等工厂可以入驻使用了,赵亮那边的工人也做出了第一批加工用的夹具和量具。这之后就是一次次的试,一次次的失败,关键是工件的加工精度,差一毫米都不行。
        炮弹厂那边忙着攻克大山,钢铁厂和火炮厂也是各有重任。什么电渣重熔、中碳镍铬铂合金钢、身管自紧、拉膛线、镀铬等等。虽说电渣重熔炉、用于镗孔的大型钻床和镗床都有相应的设备,问题不算大,可身管自紧和膛线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赵亮采取的做法是挂羊头卖狗肉,以某个不发达国家中间商的名义,从国内某厂定制了两套五千吨的钢管水压机,花了赵新大几百万。至于膛线机就只能自行制造,参照枪管膛线机等比例放大,设备材质和刀头肯定是不一样的。
        相对其他三座工厂而言,总装厂是安全标准最高的地方,除了高标准的警卫,还要远离三座工厂,工人们一律身穿白色防护服,佩戴防静电手套和防毒面具。工厂内部还安装了离子风机和离子风棒,用以消除静电;要知道静电会使空气中的爆炸性微粒被引爆,真不是闹着玩的。
        就这样,北海镇这些年培养出来的上千名技术工人吭哧吭哧干了两年,钢铁冶金、化工、石油等部门通力合作,终于在1793年的冬天制造了出了两门合格的105毫米榴弹炮和第一批105*155高爆弹。
        按照赵新的意见,只要两千发试射无事故,这款火炮基本就算仿制成功了,然后就可以批量生产,进行换装。
        进入五月,北海军开始了新一轮的人事变动,为此赵新斟酌了好久。总得来说,除了西线部队,所有担任团级主官两年以上的军官都做了变动。
        虽然主官调动会使部队的官兵磨合至少要花半年时间,但为了在军队内部避免产生山头主义,这事赵新必须得做,而且还得坚持不懈。按照他的考虑,这次人事调整后直到部队入关,就基本不动了。
        根据北海军司令部的命令,盛海舟和赵久藏两人终于离开了平施城——也就是以前的“叶尼塞斯克”。前者这个有名无实的北海军参谋长将被调往胶东,接替鲁寿山全面负责指挥山东方面的作战任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