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虽然各族混杂,风俗语言各有不同,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不管是哪的人,只要认同中华文明的「礼」并遵守,那就是华夏。比如宋代的开封犹太人、明代的色目人、甚至是满清的俄罗斯佐领。

        如今北海镇治下的犹太人每个人都要起个中文名字,就算一句话都不会说也得有;适龄儿童必须要进学校学习中文,没得商量。

        此外犹太人喜欢聚集在一起祈祷,根据犹太教律法,成年男人一天必须由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祷三次。理论上犹太人可以在除了不洁的地方以外的任何地方祈祷,可只要生活安定下来,谁不想有个教堂呢?为此民政特意在伯力和鲸鱼镇盖了两座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将其作为犹太人的教堂。

        至于房间里的布局,则是根据拉比的建议。其实犹太教堂的内部不需要像天主教或东正教一样,满屋子都是偶像或者画像;有个诵读摩西五经时用的大台子,有个长明的七烛台,再有个小讲台和坐席就足够了。

        这种事急不得,满清的俄罗斯佐领即便是以俘虏身份被强制改造,天天生活在北京城的旗人圈子里,感受着汉满融合的民间文化,还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才会「脱胎换骨」。

        陈青松之所以会忽略犹太人的事,就是因为之前他和赵新定下的策略;即在犹太人群体熟练掌握中文之前,不让他们涉足金融业。

        赵新的想法是四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应该可以从犹太人群体里挑选一批普通话熟练的人,进行前期准备,以便实现「汇通天下」的目标。

        在他的计划里,未来北海镇的银行业不光要有犹太人,晋商和江南钱庄的

        人都得拉进来。内部制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人已经用一两百年的时间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不用就太浪费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文窗小说;http://www.splashdownbook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