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价格十分便宜外,暹罗那边造船工期也非常短,一艘580吨的唐船,从铺龙骨到下水只需三个月就能完成。
        所以就目前情况看来,暹罗船的载重是肯定能满足赵新要求的,可船型适不适合,蔡家也不敢做主,万一下了订单赵新不要怎么办?
        而且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船造好了,北海镇必须自己派人把船开回去,想经停广东那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曾经的赴日海贸商人,沈敬丹对此心知肚明。
        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清廷规定沿海船厂所造的商船可以允许用双桅,但是船只梁头不能超过一丈八,水手不能超过28人。
        这也就是说,北海镇从暹罗买回的千吨大船最多就能经停潭仔岛。可潭仔岛哪有那么多的泊位啊!
        双方一番恳谈后,沈敬丹拍板做主,就买暹罗的唐船。一千吨的五条,770吨的五条。之前赵新给过蔡家七万两的订金,沈敬丹这次又拿出在扬州开的五万两银票。
        眼见沈老爷如此豪爽,又懂行情,蔡世文父子十分高兴,很是盛情款待了一番。忙完了蔡家这边,沈敬丹又坐船去了趟鲤鱼门拜见红旗帮的郑连昌。
        自从郑一跟着赵新去了北边,郑连昌就心情不佳,连每月去花艇的次数也从十次改成了八次。自打听说朝廷在北边云集大军,他更是忧心忡忡,担心儿子的安全。
        沈敬丹上了鲤鱼门,一番寒暄后,先是递上郑一写给父亲的信,之后便说了下北海镇那边的情况。当郑连昌听说儿子已经是一艘千吨英国船的见习船长,不由老怀大慰,可随即又是一脸愁容。
        沈敬丹安慰道:“郑老兄尽可放心,文显聪明好学,如今主要是负责和倭国那边的商货贸易,熟悉航路,增长经验,日后必有大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