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徐氏年纪轻,婆家又穷,最后被逼无奈,跑到村外丈夫坟前上吊自杀,谁知却被邻村一姓李的货郎给救了。李货郎看她姿色秀丽,便动了心思;毕徐氏死后重生,看见李货郎相貌英俊,又被对话一番花言巧语哄着,顿时就迷了心神。
当两人私定终身,正愁以后如何是好的时候,于顺招人的消息来了,于是毕徐氏一咬牙悄悄潜逃,和李货郎假装夫妻,混进了人流里。谁知两人正好被看热闹的一个毕家的佃户看到,于是就有了后来。
当徐姑娘亡夫的族人知道家中节妇居然不守妇道,跟人私奔,于是叫上自家族人和佃户,手持钉耙棍棒就把于顺带领的这群人给围了。
这要是其他人贩子或是来招人务工的,遇上这种百年不遇的事只能自认倒霉,赔银子认错赶急闪人完事。问题是毕家族人狮子大开口,妄图讹人,张口就是二百两,于顺当然不能答应。
双方正僵持之时,文登县城一位丁姓乡绅家里也带着人来了,说是于顺带的这些人里有他家的逃奴,而且还是打伤主人逃跑;一番指认之下,人还真被他们找到了,那两名家奴最后也承认了,说丁乡绅家里御下太严,每买来奴仆,先骂后打,打骂到完全麻木,然后才让他们做事。
根据《大清律》,民人捉拿逃奴天经地义,官府都保护。而且奴仆无论红白契,殴打家长及家长的长辈,即无伤也要杖一百、徒三年;要是有伤,不问重轻,杖一百,流三千里。
面对数千乡民的围堵,于顺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最后同意两家各赔五十两,然后在荣城县的酒楼分别摆两桌酒席赔礼道歉。
五十两可不少了,能买几千斤粮食。眼下山东一石小麦也不过1.5两,小米和高粱连一两都不到。问题是于顺着急摆脱麻烦,有些迫不及待,所以他拿出的不是一般的银锭,而是北海镇的制式银条。
的确,北海镇的制式银条外观实在诱人,亮的能映出人影,可着登州府,乃至整个山东,还没人见过这么纯的银子。毕家的人也好,丁家的人也好,看到这样稀罕的银条,都不约而同动了贪念。
于是两家仗着是本地乡绅,非要拉于顺去荣城县衙见官,这如何能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