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他摘下领带,“我是来找我妈的。她三十年前离家出走,据说去了山区支教。最近我才听说,她可能就是第一批‘公共妈妈’。”

        他掏出一张泛黄的工作证,照片上的女人扎着麻花辫,胸前别着一枚搪瓷徽章??正是“妈妈的味道”早期标志。

        在来来浑身一震:“你是……周建国的儿子?”

        男人猛地抬头:“你知道我妈?”

        “她教会我第一道菜。”在来来声音微颤,“西红柿炒鸡蛋。她说,番茄要先去皮,是为了让孩子吃得更舒服;鸡蛋打散要加温水,是因为有人胃不好。她走的那天,留下一本笔记,上面写着:‘若天下无母,愿我代炊。’”

        两人相对无言,良久,男人才低声开口:“我现在拥有三百二十家餐厅。我想把每一家都改造成‘回家食堂’??菜单由孩子写,厨师由志愿者担任,利润全部投入留守儿童项目。”

        “你能做到吗?”在来来问。

        “我不知道。”他望着墙上那幅“妈妈的味道信号塔”涂鸦,“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开始,我妈写的那些字,就真的没人读了。”

        计划迅速推进。三个月内,“回家食堂”试点在五个城市启动。顾客进门不再扫码点餐,而是先填写一张《想为谁做饭》卡片。有人写“给高考失利的女儿”,有人写“给离婚的妻子”,还有人写“给我再也见不到的父亲”。

        厨师们根据卡片内容定制菜肴,并附上一句手写的话:“你说你想让她知道你还爱她,所以我多放了一颗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