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鹰子这个说法,最早还是从爷爷嘴里听来的,说有一种当年出窝的小鹰,性子远比普通个体的鹰要更软,它们胆子很大,野性却不大,在经过简单的操练之后,很容易就能放上。

        这种鹰最值得称道的不是干活儿本事,而是亲和度非常高。

        鹰把式如果操练的好,这种鹰会比从小窝雏养大的鹰还要亲人。

        岳峰爷爷曾经就碰到过一只这种秉性的奶鹰子,秋天下网,当天回家就开了明食,晚上熬了一宿,第二天就能在院里挂着弦儿叫远两米了。

        白天出门闯脸一天,第三天早上出了轴,已经上性,出去成鹰,只用了一把就放上了。

        等这只鹰放上了之后,逮到猎物就会像雏鹰乞食似的叽叽叫,有时候逮到小个体的猎物,甚至还会抓着飞回到鹰把式这里来‘邀功请赏’。

        这奶鹰子的故事,最让岳峰觉得不可思议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后面。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也到了把猎鹰放归山林的时候了,可是爷爷养的这架奶鹰子,解开脚拌摘了铃铛等鹰具放掉了之后竟然不走,整天就在家门口这边晃悠,白天在松树林子里打食儿吃,跟喜雀松鸦等土著抢地盘,到了天黑,就回房檐下的鹰杠上过夜。

        等过了夏天,一身儿鹰子的黄毛,已经全都褪成了二年鹰破花,一身黑背白横纹的羽毛犹如挂着霜雪似的,煞是漂亮。

        这架奇怪的奶鹰子,春夏散养,冬天上山打猎出围,在爷爷家足足养了五年。

        直到第六年春天,鹰一连几天晚上没回来,爷爷去山上找了好几天,最后只找到了被恨狐吃的只剩下了一对的鹰翅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