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何止六七万,当年江阴守城时算上城外赶来帮助守城的乡民,一共有二十多万人,城内所有男女老少都上场作战。而当城破之时,城中妇女全部自尽,老人、儿童尽皆自焚,只有53人因自杀来不及,被清军强行救了下来。
这段历史被记载于无锡文人计六奇的《明季南略》里,因康雍乾三代的文禁,一直未能出版,仅有手抄本存世。历史上直到嘉道年间文纲稍弛才能出版,但也不全。
今天在座众人都是喜好藏书的,而且江阴和扬州仅一江之隔,所以除了焦循、钟怀和黄承吉外,其他四人都曾私下看过这书的手抄本。
年岁最长的段玉裁轻咳了一声:“诸位,都坐下说话吧。”
第四百三十四章新扬州八怪(一)
此言一出,各怀心思的众人这才纷纷落座,不过因为年龄,中举时间不同,又重新排了座次。
在场的人里,段玉裁是戴震的大弟子,所以论资排辈,段玉裁便坐了左首头把交椅,汪中坐了右首的头把,之后依次是刘台拱、洪亮吉、江藩、焦循、钟怀、黄承吉。
之后坐守徐庄的王长生便带着手下上了茶点,又跟汪中耳语几句,这才纷纷退下。
清代汉学自顾炎武开山以来,由阎若璩、胡渭奠基,惠栋开创,至戴震集其大成,以至顶峰。而从乾隆中叶开始,随着四库全书馆开馆,帝王“治道合一”的形象塑造臻于极致,彻底掌握了文人的话语权。而文人们再也不敢议论朝政,点评政治是非,于是在学术发展上便出现了“人人许郑,家家贾马”的盛况。
无数学者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埋头考据,认为典籍越古越真,所谓“凡古必真,凡汉必好”,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不同,形成了后世著名的“乾嘉学派”。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吴派的特点就是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汉朝的典籍就是好的”;皖派则重视三礼中名物制度的考证,从音韵、文字学入手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